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定制服务 | 订购流程 |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热门搜索:汽车 行业研究 市场研究 市场发展 食品 塑料 电力 工业控制 空调 乳制品 橡胶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观察 > 石油化工 >  我国膜工业发展历程及发展前景

我国膜工业发展历程及发展前景

Tag:  

中国产业研究网讯

    1958年以前,我国工业完全空白;2008年膜市值60亿元,国产反渗透膜市场占有率达到10%。 
    中国的膜消费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三大板块之一,占全球消费量的20%。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膜工业一纸空白。从1958年着手研究,到如今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膜工业体系。中国膜工业的发展过程是自力更生、技术突破,并逐步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回忆中国膜工业5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国膜工业协会秘书长刘宪秋如此感慨。 
    刘宪秋告诉CCIN记者,我国膜技术发展至今,已经突破了国外封锁,走出了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到2008年,全国膜市值60亿元,相关工程约200 亿元,国产反渗透膜市场占有率达到10%。截至目前,我国膜工业领域有研究单位120家以上、生产企业约400家、工程公司约2000家,基本上各种膜都能生产。中国的膜消费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三大板块之一,占全球消费量的20%。 
    回顾中国膜工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8~1995年。这一段历史走得既漫长又艰难,中间还有多次停顿,是我国膜工业的探索起步阶段。1958年,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及几个大学对电渗析膜的尝试性研究开启了我国膜工业的大门。此后,国家有关部委组织了多项技术攻关和专项建设,并批准成立了分离膜的国家工程中心。从“六五”开始,多个膜相关项目列入了国家“863”、“973”计划。在以后的发展中,更是几乎每年都能有20~25个课题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但是,此间我国膜项目产业化水平与国际水平还有相当差距,不管是膜材料,还是水处理工程的建设,都只能由国外公司完成。 
    第二阶段是1995~2005年。在此阶段,我国虽然在某些技术指标上还落后于国外,但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膜工业体系。反渗透膜技术含量比较高,代表着膜工业发展的水平,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攻关对象。上世纪90年代,我国反渗透膜基本靠进口,当时国内虽然也有自己的产品,但性能跟国外差距较大,如,脱盐率低、品种单一、装置靠仿造等。1997年,我国终于取得了一个标志性成果——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中心完成了5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这是我国自主建成的第一个海水淡化装置。从2000年开始,国产膜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应用,涌现出了北京时代沃顿、山东招金膜天、天津膜天膜等大批膜生产企业。与此同时,反渗透复合膜、无机膜、纳滤膜等一批高性能新膜组器逐步实现了产业化,渗透汽化、膜蒸馏、膜反应等一批新技术取得突破,并成功建立了以海水淡化为代表的一批示范工程。到2005年,我国膜制品市值约30亿元,相关工程约100亿元。其中,反渗透膜市场占有率为56%,超滤、微虑为 37%。在反渗透膜这块最大的蛋糕中,国产反渗透膜分享了3%的份额。 
    第三阶段是2005年至今。近年来,我国的膜工业市场每年都以3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即便是在遭遇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很高的增速。生产技术渐趋完善,基本上各种膜都能生产,是我国膜工业大发展的起步阶段。国产反渗透膜脱盐率已达到国际最尖端水平的99.7%,且抗氧化、抗污染能力强,市场占有率已上升至10%;在全球范围内首创的聚氯乙烯合金中空纤维膜技术填补了国际空白,已成功应用于国际大型饮用水工程;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新工艺被攻克。特别是在今年年初,格兰特正式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这标志着我们已经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国产的微虑、超滤膜也逐渐替代了进口膜,一些外企在更换设备时开始选择我们的产品。 
    刘宪秋欣喜地谈到,进入2009年,行业内发生的两件大事更是释放出了我国膜工业将迎来更大发展的信号。中国蓝星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东丽公司的合资项目已举行奠基仪式,这是我国最大的反渗透膜项目。大型国企蓝星的加入将改变我国膜产业布局,也让我们看到了国有资产对膜行业未来的信心。此外,我国还通过其他的渠道引进了反渗透膜生产技术,该项目目前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并获得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让膜行业的发展多了一层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