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定制服务 | 订购流程 |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热门搜索:汽车 行业研究 市场研究 市场发展 食品 塑料 电力 工业控制 空调 乳制品 橡胶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观察 > 旅游商贸 >  我国旅游业发展环境分析

我国旅游业发展环境分析

Tag:旅游业  

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讯:

    内容提要: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提升,旅游成为国民重要生活方式和“大众消费”重要载体。一是城镇化持续推进,旅游环境优化、消费主体壮大。2009 年末我国城镇人口达6. 22 亿,城镇化率为46. 6%, 到2015 年城镇人口比例有望超过60%。二是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旅游可达性增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业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中优势凸显。二是旅游业成为重大社会事件中的新亮点。

    2012-2016年中国旅游地产市场行情态势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在“十一五”阶段所奠定基础上,未来几年,伴随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大众消费能力加快提升、各类危机影响减缓、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发展环境将持续优化,功能将进一步释放,进入战略性发展机遇期。 

    ( 一) 大众消费能力持续提升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提升,旅游成为国民重要生活方式和“大众消费”重要载体。2008 年,中国GDP 超过30 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 年,我国GDP 达39. 8 万亿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 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 超过4000 美元。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10 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09 元,比2005 年的10493 元增长82. 1%,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实际增长9. 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05 年的36. 7% 下降至2010 年的35. 7%,下降1. 0 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由2005 年的3255 元提高到2010 年的5919 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年均增长8. 9%。发展实践表明,人均GDP 达3000 - 5000 美元阶段是旅游休闲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爆发期。从2006 年到2010 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从13. 9 亿人次增长到21. 0 亿人次,增加了51. 1%。到2015 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预计达到33 亿人次,国内居民人均出游率将上升到2 次以上,旅游消费将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伴随世界经济温和回升和我国经济稳定恢复,以及更加注重消费和民生的战略性结构调整,预计“十二五”期间旅游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提升。 

    ( 二) 社会环境和配套条件优化 

    一是城镇化持续推进,旅游环境优化、消费主体壮大。2009 年末我国城镇人口达6. 22 亿,城镇化率为46. 6%, 到2015 年城镇人口比例有望超过60%。二是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旅游可达性增强。 

    1979 年至2008 年,我国交通运输业累计完成投资74246 亿元,年均增长19. 9%,网络里程从1978 年的123. 5 万公里增加到2008 年的473. 18 万公里,增长2. 8 倍,目前已基本形成由铁路、公路、民航和水运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三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居民旅游休闲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截至2009 年,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达2. 19 亿人、3. 17 亿人和1. 24 亿人,全国纳入了农村低保、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分别达4284. 3 万和8. 15 亿人,覆盖城乡的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四是带薪休假制度深化落实,工休制度渐趋科学合理。目前已经形成2 个“黄金周”加5 个小长假的固定假日制度安排,全年节假日达115 天,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随着带薪休假制度深化落实,国民出游时间将更加充裕。 

    ( 三) 应对危机优势和综合功能凸显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业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中优势凸显。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冲击,调结构、扩内需、促消费、惠民生成为核心战略,旅游以其最终性与发展性、综合性与多层次、可重复可持续以及恢复能力强等消费特点,以其促进就业、均衡财富、促进交流、广惠民生等社会功能,已成为较快恢复、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重要产业。 

    二是旅游业成为重大社会事件中的新亮点。在近年“SARS”、“冬季冰雪灾害”、“5. 12 大地震”、“甲型H1N1”、“青海玉树地震”等公共灾害事件以及“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大型节事活动中,旅游业以其敏感但不脆弱、极具弹性的特点,成为灾后重建的重点产业,成为各大节事活动的主要效益来源。 

    ( 四) 产业地位提升与政策环境优化 

    国家层面上,2009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此外,以国务院文件方式确定的“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等25 个区域性国家战略,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地方层面上,近年来各地方政府对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如河南推出“旅游立省”战略、云南旅游实施“二次创业”、广东推出“国民休闲计划”、江浙北京等省市发放旅游消费券鼓励旅游消费等,目前已有27 个省或自治区、直辖市把旅游业作为地方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龙头产业。从协调推动方式看,各地在落实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过程中,目前国家旅游局已与18 个省区市、5 个国家部委局签订了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就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达成共识,形成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合作机制。 

    ( 五) 旅游业自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经受南方地区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地震、新疆“7. 5”事件、甲型H1N1 流感等诸多不利因素冲击下,“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业总体上仍实现平稳较快增长。2007 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一万亿大关,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 09 万亿元。2008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首次进入全球前五位。2009 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旅游总收入1. 29 万亿元,增长11. 3%,旅游业竞争力在世界排名位列47,比2008 年上升15 位,是133个国家和地区中上升最快的国家。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2010 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 44 万亿元。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大众化需求不断发展,发展中大国的大众旅游优势日益凸显,全球旅游大国地位更加突出,为迈向世界旅游强国奠定了基础。 

    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一是速度较快。“十一五”期间( 截止到2009 年底) ,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率为0. 82%,入境过夜人数年均增长率为0. 63%,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率为4. 55%; 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0. 94%; 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1. 90%,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 78%。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5. 44%,旅游就业人数年均增长10. 08%,居民出游率年均增长10. 86%。二是规模体系较大。截止2009年,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 6 万余家,各类旅行社2. 1万家,旅游景点2 万余家,农家乐130 万家,旅游产品体系不断完善,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多样化市场需求逐步发育。已经形成以国内市场为主体、三大市场协调发展的格局; 旅游消费逐渐从观光旅游占据绝对主体地位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并举发展。四是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随着旅游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培育了一批大型旅游集团和旅游知名品牌,出现了经济型酒店、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产业竞争力逐步增强。旅游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度假产品、专项旅游产品、旅游新业态成为投资热点。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房地产业等产业融合度不断提高,实现互利共赢。五是综合性发展功能日益显现。“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促进旅游就业,大力实施红色旅游工程,启动了乡村旅游工程等。目前我国旅游直接就业总人数已达1100 万,每年新增直接就业人数约50 万,加上间接就业达6500 万,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7%。全国红色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0 亿元,成为许多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动力。 

    迅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009 年我国乡村旅游年收入已经超过2300 亿元,提供农村旅游就业岗位超过1000 万人。六是国际化交流合作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持续升温,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总数达到139 个,已经实施的有104 个。伴随国家政经合作,以周边地缘为依托进行的大图们江、大湄公河、东北亚、中日韩等区域旅游合作成效显著,全面实现睦邻友好,基本形成与世界旅游交融、服务大国外交的格局。此外,中文已成为世界旅游组织的官方语言之一,中国旅游行业加入太平洋亚洲旅行协会( PATA) ,成为全球旅游界举足轻重的力量。


上一篇: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市场竞争态势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