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定制服务 | 订购流程 |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热门搜索:汽车 行业研究 市场研究 市场发展 食品 塑料 电力 工业控制 空调 乳制品 橡胶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观察 > 能源矿产 >  中国石油安全形势的若干分析

中国石油安全形势的若干分析

Tag:石油    
  石油是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的“血液”和石化工业的基础原料,又是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物资,直接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在国际范围更是影响全球政治格局、经济秩序和军事活动甚至左右世界局势的最重要的一种商品。对石油资源的争夺成为当今世界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竞争的一个重要内容。正因为如此,确保石油供应安全已成为各国制定和调整对外战略和军事战略的重要出发点。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石油这种基础能源的消费需求不断上升,保障石油供应已成为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因素。特别是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一路飚升并将继续走高的趋势,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中国石油安全状况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很有必要深入分析、认真审视我国石油安全的基本形势,为及早制定高瞻远瞩的石油安全战略和应对策略建立共识。
 
  1 石油安全概念的基本内涵
 
  由于各国情况不同,石油安全概念的内涵不完全相同。对石油进口国来说,指的是能够长期稳定地以合适的价格取得石油供应,从数量和价格上满足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
 
  石油安全对于中国并不是一个新问题。由于旧中国石油工业基础很差,新中国成立时国内消费的石油产品90%以上依赖从苏联进口。中苏关系恶化后,苏方大大削减供应数量,造成全国性用油紧张。尤其是军事用油更为困难,直接危及国防安全。后来在国家财力、物力的支持下,大庆石油会战取得重大突破,1965年实现了当时消费水平下的石油自给,70年代开始还有部分石油出口。
 
  从我国实际情况和国际经验看,审视石油安全问题,应注重以下几方面情况的分析。
 
  1)石油资源的安全状况。石油和天然气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在地球上的分布很不均衡。一个国家有无油气资源分布及其蕴藏量的多寡,对其石油安全程度具有重大影响。目前,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80%以上分布在中东和美洲(详见图1)。
 
  2)石油供应的安全状况。油气生产供应能力、供应数量及其满足国内需求的程度,是衡量石油安全程度的一条重要指标。从生产方面看,涉及到国内油气的生产能力、实际产量和机动生产能力,石油进口的接转能力,炼油加工能力和油品供销能力,在石油供应中断或严重短缺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等。从消费方面看,涉及到石油消费规模及其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石油利用效率的标准或规范、石油替代产品的开发生产,节约使用油气的政策法规,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等。
 
  3)石油市场的安全状况。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化,国内石油市场发育与规范的情况对石油供应安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其中涉及到政府对石油行业的监管机制,石油的资源政策与开发政策,石油市场的基本结构与竞争格局,石油市场对世界石油供需变化的应对能力等。
 
  4)石油储运的安全状况。石油和天然气是易燃易爆物质,石油运输通道以及石油储存设施的安全程度,将直接关系石油供应的安全。对进口石油而言,还和进口资源的来源地和运输通道的安全情况有关。
 
  5)石油价格的安全状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石油及石油产品的价格是否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不会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二是石油价格的形成上,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应有相应的影响力,以维护国家的利益。由于国内已实行原油定价与国际接轨等改革,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及其石油价格形成过程也成为关系石油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2 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国内环境
 
  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石油资源问题,这是我国加强石油安全最重要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为构建新时期国家石油安全体系指明了方向。同时,我国已经形成实力强大、专业配套的石油工业体系,具有在国内外勘探开发油气资源的能力和经验,也是有利于石油安全的另一个国内条件。
 
  影响我国石油安全的不利因素主要有:
 
  1)随着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已经从资本约束转变为资源约束。而相比于我国13亿人口,石油资源相对不足,对石油的长期稳定和安全供应构成威胁。
 
  2)以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为标志,加之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我国石油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加上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使国家和社会对石油风险的承受力相对降低。世界主要国家能源消费系数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创造相等的GDP,美国消耗的能源约为日本的2倍,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约为日本的8—18倍。
 
  3)我国石油利用效率较低、浪费严重,而目前节约用油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之成品油价格倒挂,客观上加重了石油供应的负担。
 
  4)同世界其他石油消费国相比,我国降低石油消费、提高石油安全性的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相应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3 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因素
 
  从利用国际石油资源的角度来看,我国具有一定的有利因素。主要是: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总的来说为我们利用国际石油资源提供了战略机遇。通过努力,我国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这对加强我国的石油安全是一个重要的有利条件。同时,总的来说世界石油资源丰富,在可预期的时期内供应仍比较充足,为我国扩大利用国际资源提供了物质基础。我国与各产油国的外交关系有一定的基础,互惠互利互补的国际石油合作正在成为分享世界油气资源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我国利用国际资源。
 
  但是也必须看到,中国利用国际油气资源也面临一些重大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国石油安全的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进口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而这两个地区也正是地缘政治较量激烈区域,使石油进口的安全风险增大。
 
  2)矿产资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石油资源的控制程度越来越高。经过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结构调整和国际性重组,美欧形成了“三超”(埃克森美孚、BP、壳牌)和“三强”(雪佛龙、道达尔、康菲)等6大跨国石油公司,它们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对资源、技术、市场和资金投向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使国际石油资源的垄断竞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目前实力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中国的石油企业在海外寻找油气资源将面临相当大的风险。如果策略运用不当,可能会给利用海外油气资源增加难度和阻力,进一步升高石油安全的风险。
 
  3)我国进口原油来源地过分集中于中东、运输通道过分依赖马六甲海峡,对石油供应安全不利。据统计,2006年我国进口原油14518万吨,其中从中东地区进口原油6560万吨,约占进口总量的45.18%(详见表2)。依据现阶段油气资源预测,2020年前后中东提供的石油占世界石油需求量的比重将不降反升,更多地依赖中东石油将是世界石油进口国难以改变的局面。由于中东地缘政治比较动荡,突发事件和不稳定因素多,我国进口石油的来源过多地集中在中东会对石油安全增加不确定性。
 
  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其海路运输必须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从非洲进口的石油其运输也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也就是说,马六甲海峡是我国近80%进口原油的必经之地。诸如中东及周边的政治军事冲突、世界恐怖主义的猖獗、呈上升趋势的海盗骚扰事件,以及某超级大国对这一海峡的军事控制等等,都对我国进口原油的海上运输安全构成风险。未来10—15年内,中东向东亚地区的石油出口量将明显增加,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的船只密度将比目前明显提高,各种突发事件很容易导致这些海峡出现短期的运输中断,进而导致出现短期的全球或局部性供应中断。因此在采取各种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维护海上通道安全的同时,开辟新的运输通道,应是防止发生进口石油海上运输中断的又一应急措施。
 
  4 关于石油价格的安全问题
 
  石油是否安全主要体现在供应数量和供应价格两个方面。在当前世界石油基本态势是供需大致平衡的情况下,价格风险可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大一些。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攀升,屡创新高(见表3),已引起全球性的通胀压力。
 
  2008年6月6日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每桶达到138.54美元,创下有史以来最大单日升幅。同时,我国从6月20日起,汽柴油零售基准价每吨分别上调1000元,涨幅为四年来之最。《华尔街日报》报道说,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表示,油价可能在7月4日前升至每桶150美元。有人计算,从1998年世界油价一度跌破每桶10美元到现在,10年间约涨了13倍;若从上世纪70年代算起,上涨倍数将近80倍。这些信息,再度警示国人高度重视石油安全。
 
  我国原油价格在几年前就已经与国际石油市场接轨,基本是随着国际油价的涨落而调整,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随着我国石油消费量和原油进口量的增加而扩大。这种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油价上涨将导致进口石油的外汇支出增加、净出口减少,其影响程度取决于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石油消费总量和对外依赖程度,石油占一次能源比例越大、消费总量越多、对外依赖程度越高,油价上涨的影。向就越严重。另一方面,油价上涨会加大以石油为燃料或原料的企业成本以及交通运输成本,推动物价走高,并会抑制消费增长。第三方面,油价高涨将影响汽车、电力等高能耗产业的生产和消费,促进相关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技术改进和产业升级。
 
  从国际经验和长远的观点看,对油价升高各国都会有一个自适应过程。高油价将促使石油进口国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增强抗价格风险的能力。如上世纪70年代初发生的第一次石油危机,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生的第二次石油危机,都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然而,石油涨价也使得各国积极采取各种技术和经济对策以降低石油消费,扩大原油生产,并配合国际外交的积极努力,推进原油进口渠道多元化,从而提高了高油价的承受能力。
 
  对于近几年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变化,也不能仅仅用供求关系、价值关系来判断,因为国际石油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国际政治与军事事件以及基金炒作、美元汇率升降等影响。特别是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以来,各种形式的恐怖袭击事件接二连三,使影响国际油价的因素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石油价格中又多了一种“安全成本”,使国际石油价格涨落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由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消耗石油的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逐渐增加,石油资源总有一天将枯竭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技术进步会降低勘探、采油、储运、加工的成本,但地质状况越来越复杂又会增加成本。因此,从总体上看,国际石油价格仍将保持上扬的趋势。我们要为应对高油价时代的价格风险做好准备。
 
  石油价格的重要性和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应在长时期内实行适度高油价的基本政策。所谓适度,即是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在原油价格问题上,我们的历史经验值得借鉴。1961年国家曾将国产原油价格较1958年提高了近一倍,大体相当于国际油价的4倍,并坚持执行了10年。结果不仅增加了石油工业的资金积累和财政上缴,促进了石油生产的快速发展,而且有效地抑制了油气消费的过度增长。而1971年以后却调低了油价,而且在世界接连发生两次石油危机、国际油价上涨十几倍的情况下仍不适时提高国内油价,结果影响石油勘探开发的资金投入,导致国内原油产量增长缓慢,甚至一度不增反降。直到1981年实行1亿吨原油产量包干,允许超产原油按国际市场价格在国内销售,才又增强了石油工业自我发展能力。
 
  正反经验表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长期实行适度的高油价政策,并保持原油与成品油的合理比价关系,切实建立起能够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损失成本的价格体系,符合我国石油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石油消费总量大、石油消费效率较低的具体国情,既有利于集聚资金加大石油勘探开发的投入以增加石油生产以保障供应,又有利于利用价格杠杆推进建立节约使用石油资源的市场机制,统筹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改革任务,要求政府有关机构和石油石化企业积极探索,以更好地发挥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保障我国石油的供应安全和价格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