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23年中国县域经济行业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市场分析2017-2023年中国县域经济行业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报告揭示了中国县域经济行业市场潜在需求与市场机会,报告对中国县域经济行业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并分析了中国县域经济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定制服务 | 订购流程 |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热门搜索:汽车 行业研究 市场研究 市场发展 食品 塑料 电力 工业控制 空调 乳制品 橡胶

当前位置: 主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行业 > 金融 >  2017-2023年中国县域经济行业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3年中国县域经济行业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Tag:县域经济  
    前言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一国的国民经济是由多种类型的区域经济耦合而成。区域经济是经济发展中的空间单元。按其形式的直接缘由可粗分为两类:一是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区域,如长江三角洲等;另一类是“行政区域经济”,如省城、市域,省、市、县又是行政管理层次,而且行政辖区内的经济活动,即构成省域经济、市域经济和县域经济。可见,县域经济首先是区域经济,但又不同于像长江三角洲等那样的区域经济,不同于沿长江和沿京九那样的经济带。同时,县域内农村占有广阔空间,农民占绝大多数,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二、三产业还不够发达;但县域经济也不能简单认为是农村经济或农业经济。
    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观赋予了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历史内涵。这个内涵,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县域经济自身固有内涵的综合性;二是要从外延上看,就是县域经济外延的圈层性。所谓县域经济自身固有内涵的综合性,是指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以及一、二、三产业的综合体。县域经济涉及到投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过程,涉及到“农”和“非农”诸多行业和部门,涉及到公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等主体。这些过程、行业、部门、主体构成县域经济的丰富内涵。县域经济内涵的综合性要求从经济要素到行业部门的多领域来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县域经济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对县域经济开放性的理解可以有以下四个圈层,第一个圈层是县域经济个体,主要是一个县域如何科学发展,如何培育和壮大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如何强县富民;第二个圈层是县域经济个体之间,主要是经济协作,包括同质交流型、异质互补型等两种类型;第三个圈层是县域经济个体与中心城区,主要是县域经济要与中心城市结合起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第四个圈层是县域经济总集与县域经济总集的外在环境的约束。这些外在环境约束主要是影响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制度变迁问题。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受到体制性约束比较大,如“市管县”体制和财税体制等。县域经济外延的圈层性要求从个体到总体再到环境、由内到外的多层次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2016年我国县域经济总体规模约36.49万亿元,同比2015年的35.12万亿元增长了3.9%,近几年我国县域经济规模情况如下图所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县域经济的特点:
    1.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但是,区域经济学的不少理论、方法在运用时还需要结合中国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还需要努力探索。
    2.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
    3.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温家宝同志指出“农村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
    4.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5.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6.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7.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本县域经济行业研究报告是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公司的研究成果,通过文字、图表向您详尽描述您所处的行业形势,为您提供详尽的内容。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在其多年的行业研究经验基础上建立起了完善的产业研究体系,一整套的产业研究方法一直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本中国县域经济行业研究报告是2015-2016年度,目前国内最全面、研究最为深入、数据资源最为强大的研究报告产品,为您的投资带来极大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咨询报告由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公司领衔撰写,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了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经济信息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海关总署、知识产权局、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提供的最新行业运行数据为基础,验证于与我们建立联系的全国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组织的权威统计资 料。
    报告揭示了中国县域经济行业市场潜在需求与市场机会,报告对中国县域经济行业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并分析了中国县域经济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报告目录:
第一章 县域经济行业概述    1
1.1 县域经济基本介绍      1
1.1.1 县域经济定义   1
1.1.2 县域经济内涵   1
1.1.3 县域经济特点   2
1.2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历程      3
1.2.1 农村经济发展阶段   3
1.2.2 乡镇企业大发展阶段       3
1.2.3 全面推进“三化”阶段   4
 
第二章 2014-2016年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分析 5
2.1 经济环境      5
2.1.1 国内生产总值   5
2.1.2 进出口总额       6
2.1.3 固定资产投资   8
2.1.4 社会融资规模   9
2.2 消费环境      10
2.2.1 城乡居民收入   10
2.2.2 消费价格走势   11
2.2.3 消费市场特点   13
2.3 中国城镇化进程   14
2.3.1 城镇化发展现状       14
2.3.2 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影响   15
2.3.3 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18
2.4 社会效益      19
2.4.1 国民经济基石   19
2.4.2 繁荣农村经济   20
2.4.3 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20
 
第三章 2014-2016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21
3.1 中国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分析   21
3.1.1 中国县域数量基本情况   21
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省级行政区划单位34个(其中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334个(其中地级市291个、地区10个,自治州30个、盟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50个(其中市辖区921个、县级市361个、县1397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1个、林区1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39789个(其中区公所2个、镇20515个、乡10172个、苏木152个、民族乡990个、民族苏木1个、街道7957个)。
 
3.1.2 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2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国民经济体系在职能结构上逐渐集聚为两个系统单元: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未来的城市经济主要集聚要素职能,而县域经济将从主体上承担生产职能。因此界定,县域经济是和城市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综合性概念,指以具有独立规划和财政职能的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优化配置资源,功能完备并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系统。
目前,我国的县域经济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典型体现中国转轨经济的三元结构:城市、乡镇、农村;二是集中反映中国传统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矛盾;三是县域经济的核心问题是“三农”问题。理解县域经济的内涵,还必须把握以下四点:一、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环节,是真正的地方经济;二、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是一种弱势经济;三、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关键环节,是制约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三农”经济;四、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后备,是未来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从运行机制上讲,县域经济属行政性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中观层次,相对具有基础性、区域性、层次性、综合性、枢纽性、农村性、集聚性、扩散性等特点,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系统。目前我国的“县域经济”单位大约2100个。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县域经济是中国的“民生经济”。目前,中国县域人口大约9.35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73%。这就是说,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县域经济是地地道道的“民生经济”。另外,县域也是中国目前“三P”问题(Pollution——污染、Population——人口、Poverty——贫困)的集中区域,是民生问题的集聚点。可以肯定,县域经济没有大发展,中国的“民生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县域经济是和中国绝大多数国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生问题”是县域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主题,而县域则集中了中国主要的贫困人口。因此,壮大县域经济、消除贫困是当前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举措。
(二)县域经济是中国的“国本经济”。进入本世纪以来,县域经济GDP占全国GDP总量的比重一直在56%以上;我国的矿山、原油等能源和资源供应地大都分布在县域,县域是我国工业资源的主要供给地。同时,县域也是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主要供给地。农业是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所承担的重要分工,县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地域依托,县域经济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职责。县域经济是中国名符其实的“国本经济”,肩负着“固本强基”的重大职责。
(三)县域经济是中国最根本的生态经济。目前,县域国土总面积89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93%。中国主要的山川、河流、湖泊、森林、草地、湿地等主体生态资源大都分布在县域。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从根本上维护中国的国土资源和生态基础,建立和维护城市及其城市经济发展的生态屏障。同时,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中国的生态问题将直接影响亚太地区的人居环境。因此说,中国的县域经济是最基本的生态经济,是未来中国及亚太地区清洁生产的环境基础。
(四)县域经济是中国的“稳定经济”。目前中国有7亿多经济资源人口,其中3.6亿属县域农业人口,1.8亿从事于农业相关产业。这就是说,县域经济发展将解决我国80%以上劳动力的就业和收入问题。而且县域也是目前我国弱势群体最大的聚居地,是二元结构矛盾的突出区域,也是各种社会危机的高发区。中国历代的政权危机大多是在县域演化的。由于生存危机演化的农民起义是中国传统社会统治政权被颠覆的主要因素。故历代治国都强调“郡县治,则天下安”。目前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中国经济社会治理遗留下来的不稳定问题,而县域“三农”问题是当前影响中国稳定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只有壮大县域经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一个稳定、文明、发展的现代化中国才算真正建立。
(五)县域经济是中国巨大的市场后备。目前在县域范围内有五六万个小城镇和集镇,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购买力,占全国零售商品的总额的1/2以上。如果加上农民从城市购买的部分,则达70%以上,集中了全国货币流通量的60%。而且,目前我国县域消费大都是初级消费品,如果消费层次提高,将对我国的内需是一个巨大的启动。另外,从中国的国际竞争来说,县域将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壮大实力的大后方,是中国经济国际化竞争的巨大市场后备和消费支撑。
(六)县域经济是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产业结构要升级换代。大中城市逐渐向内涵式城市化发展,强调要素功能,生产功能逐渐向县域转化。随着县域经济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县域经济将成为中国一、二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成为“中国制造”的基础和主体。县域经济板块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将成为本世纪前半期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和促进对外经济合作强化竞争力的基础。
(七)县域经济是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主要基础。随着“市县分治、省县直辖”等县域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要素市场的发展完善,县域,将被赋予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主权,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的主要基础。县域以其丰富独特的资源、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的进入优势,将会逐渐取代城市经济成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也将会成为未来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打造“中国制造”的主要基础。
(八)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依托。目前,“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障碍,也是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不管中央政策怎样完善,“三农”问题解决的具体落实最终必须依靠县一级来完成。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依托,只有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并良性运作,才能够通过结构调整和角色转换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3.1.3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政策   24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即正在从主要由工业化推动的城镇化阶段向主要由服务业推动的城镇化阶段过渡。在新的城镇化阶段,由于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商业活动和总部经济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大中城市获得了远比县域经济体更大的发展动能,人口集聚程度也越来越大,并由此患上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房价高企等“大城市病”。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除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外,我国其他地区许多县域经济体却存在着产业发展滞后、人口过度流失和农村经济凋敝的问题。当前我国县域经济有四个特点:
第一,县域经济增速下滑幅度远超全国水平,人口分布不均衡程度进一步上升。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2015年,400样本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实际增速比2014年回落2.26个百分点,远超过全国0.5个百分点的回落幅度,这也使400样本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份额继续萎缩,由上年的25.8%下降到24.4%。在单位服务业增加值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远远高于工业的情形下,产业结构中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县域经济体集聚人口的能力本已弱于以服务业为主的大中城市,县域经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的更快下滑,无疑进一步加剧了人口分布不均衡的程度。
第二,县域经济体之间分化严重,分化趋势日益加剧。部分县域经济体继续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速,另有一部分县域经济体经济增速则急剧下滑,甚至转入深度负增长,个别地区生产总值近乎被腰斩。2015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400样本县(市)中地区生产总值出现负增长的县域经济体达到20个,降幅超过10.0%的有11个。其中,资源开采业和重工业生产比重畸高的县域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最为剧烈,这些地区的许多企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和财务危机等问题,产业工人待岗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并对当地的服务业发展形成威胁。这些落后县域经济体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第三,大城市郊区县(市)经济活力较强,偏远县(市)就业机会严重缺乏。受大城市辐射效应逐渐增强的影响,大城市周边的县域经济体在高新技术制造和服务业方面正在获得越来越强的发展动能,从而保持了较强的经济活力。大城市周边的县域经济体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上海周边县域经济体为代表,它们的发展程度相对较高,但是依然可以通过接受核心城市的辐射效应来推动自身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一类是以北京周边县域经济体为代表,它们的发展程度偏低,但是也因此在接受核心城市辐射效应时更具有后发优势。昆山作为我国第一大县域经济体,2015年依然保持了7.5%的经济增速,固安作为环首都地区的后起之秀,2015年经济增速达到了11.1%。与之对比,中西部地区相对偏远的县域经济体,经济规模偏小,经济活跃程度不足,就业机会不足,致使本地城镇化率严重偏低。2014年,在全国1975个县(市)中,有1005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不足100亿元,有553个不足50亿元,有106个不足10亿元,而当年昆山一个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就达到2920亿元,相当于最后238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总和,这种经济发展的过度不均衡最终导致了城镇化进程的不均衡。
第四,东西部地区县域经济陷入深刻调整,中部地区县域经济逐渐形成赶超之势。尽管当前大中小城市之间、东中西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均衡问题仍十分明显,但是从全局来看依然存在着某些有利于均衡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突出表现在人口规模庞大的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生新变化。2015年,中部地区样本县(市)的实际经济增速达到7.8%,不仅依然明显超过东部地区,而且首次实现了对西部地区的超越。特别是从投资来看,2015年中部地区样本县(市)投资增速达到16.1%,而东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只有11.0%和13.3%。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体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土地空间充裕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等要素成本优势,这种优势使其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显著增强。除此之外,西部地区的部分县域经济体由于得益于交通设施的明显改善和由此带来的区位优势的显著增强,经济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
县域经济的增长速度相对都市型经济明显放缓,发展水平偏低等问题,都对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和城镇人口的合理布局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通过产业布局的再调整来重塑大中小城市等级体系,一方面减轻或消除大中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借此避免县域经济体过度走向衰落,适当提高农村转移人口的本地城镇化率,而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体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增强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则为产业布局的再调整提供了有利的区域环境条件。因此,针对新时期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呈现的新特征,当务之急是要通过推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均等化,以及实行更加优惠的产业政策,积极鼓励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特别是要切实给予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体更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以充分发挥其在提高全国城镇化均衡程度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全国城镇化的空间布局科学合理。
3.1.4 行政体制改革的新动力   26
国内外宏观经济的新变化。发达国家经过五年的恢复调整,系统性金融风险大大降低,经济整体复苏态势趋稳,“十三五”时期,发达国家将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的增长,为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更为强劲和稳健的支撑;经过当前换挡期的调整,国内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十三五”期间,国内经济有望实现在新增长平台上的稳健运行,国内经济环境将趋于稳定。
为了应对和化解全球经济滞缓带来的影响,中央提出了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措施,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多次作出重要讲话和指示。围绕如何搞好顶层设计,推动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央出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从总体要求、定位布局、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率先在交通、产业、生态建设三个重点领域进行突破。为落实好中央部署,京津冀三地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组织和推动,三地党政领导之间多次交流互访,签署了一系列重要的全方位的合作协议,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和事项已经或正在落地。
“四化”同步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工业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动力,信息化是工业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城镇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基础。
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契机。“十三五”时期,受要素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影响,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县域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优势,进一步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完善招商引资平台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改善服务质量,力争在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中赢得更多先机。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总体目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政策举措,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充分认识深化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深化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十二五”规划提出,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经济发达镇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是特色产业的集聚区,是劳动就业的重要承载地,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社会消费能力。加快经济发达镇改革发展,有助于各地培育优势产业,推动人口和经济在区域空间合理布局,激发县域经济活力,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和实际购买力,产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房建设等投资需求,可以强有力地拉动内需。深化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扶持和培育更多的经济发达镇,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新的动力。
深化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优化小城镇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乡镇将会进入经济发达镇的行列,破解经济发达镇发展体制障碍十分紧迫。县(市)政府所在地的城镇,通常由县(市)政府直接管理,这些镇的体制机制问题可逐步纳入城市管理体制加以解决。相比而言,非县(市)政府所在地的经济发达镇在管理体制上面临的制约愈益凸显。只有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适当扩大经济发达镇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切实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理顺权责关系,提高政府效能,才能破除经济发达镇发展中遇到的体制瓶颈,使其不断增强活力、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进行两年来,各试点地区针对经济发达镇面临的“小马拉大车”、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需要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了大胆探索。试点初步破解了制约经济发达镇发展的突出问题,激发了经济发达镇发展活力,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为深化改革打下了牢固基础。但也要看到,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解决。必须始终牢牢把握正确改革方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改革的着力点集中到影响经济发达镇发展的主要方面,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力度。
要扩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权限。加大扩权放权力度、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是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经济发达镇承担着繁重的管理和服务责任,但缺乏相应的行政权限,权责不对等的问题比较突出。要适应经济发达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总结前一阶段试点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探索扩权放权的范围、内容和方式。要坚持能放则放。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法制优势,凡法律不禁止下放的行政权力,特别是一些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管理权限,原则上都可以下放给经济发达镇政府。依法必须由县级以上行政机关审批的行政事项,要切实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提高效率。要重视对下放权力的监督。要做好下放权力的承接,明确责任、加强监督,不能简单地一放了之。县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做好指导和协调,确保下放权限工作顺利平稳,确保下放的行政权力正常运转,防止“一放就乱、一收就死”。  要完善经济发达镇财政管理体制。经济发达镇承担着城镇规划、建设、发展、管理的重要任务,财政支出需求很大,特别是在发展初期,市政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更需要财力支持,现行财政体制还不完全适应经济发达镇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方面各地在试点中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下一步要在总结这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在分税制的总体框架下,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县(市、区)与经济发达镇的财政分配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经济发达镇财力增长进入良性轨道,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经济发达镇发展的财政体制。
要推动经济发达镇政府管理创新。扩大经济发达镇行政权限、加大财力扶持主要是为这些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经济发达镇政府自身建设,把环境的改善转化为内在的发展动力。经济发达镇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等方面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乡镇范畴。要适应城镇管理特点,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科学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编制,优化组织结构。同时,要注意不能照搬县或县级市组织机构模式,更不能把改革试点搞成简单地提高规格、增设机构、扩充编制、增加人员。经济发达镇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所处地区、资源禀赋、发展环境、发展阶段不同,需要各种不同的改革路径和改革形式。要立足基层政权的基本定位和实际,加强改革创新,探索与经济发达镇实际需求相适应、与城镇化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政府管理新模式。要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在实行员额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服务、“雇员制”等措施办法,探索人力资源科学配置的方式,解决人员紧张问题。要按照便民高效的原则,整合有关行政服务机构,简化行政流程,公开办事依据,明确办事程序和时限,方便群众办事。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规范行政行为,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办事效率。要通过管理创新,使政府管理更加贴近基层,更加贴近群众,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经济发达镇在这些方面具备独特优势,要做政府管理创新的典型和表率。
要促进经济发达镇政府职能转变。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经济发达镇体制改革必须始终把转变政府职能放在首位。要坚持政企分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经济工作的重心由直接抓招商引资等具体事务转移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扶持典型进行示范引导上来。要按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坚持政事分开,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发展基层义务教育、科技服务、公共文化和卫生事业,创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和途径,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强化经济发达镇社会管理服务职责,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方式,为群众提供面对面的综合服务。要注重发挥公民、基层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作用,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形成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机制。
积极稳妥扎实做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一项重大改革,涉及诸多体制机制问题,涉及多方面利益格局调整,情况复杂,难度较大。一定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把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不懈积极稳妥加以推进。
要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增强深化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工作全局和未来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辛努力。要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坚定改革信心,砥砺改革勇气,加大改革力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充分利用经济发达镇发展快、基础好、改革氛围浓的优势,着力破解改革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问题。
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根据中央要求,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由省委、省政府负总责。要进一步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机构编制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加强指导和协调,督促经济发达镇做好组织实施。县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组织相关部门和经济发达镇抓好落实。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化解不利因素,做好舆论宣传,凝聚改革共识,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要深入调研,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改革涉及的政策措施。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抓住典型、解剖麻雀,总结规律、找准问题,进一步理清改革思路。要立足经济发达镇实际,围绕关键问题,充分酝酿论证,形成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措施办法。要注重改革政策配套,认真研究改革中涉及的土地、户籍、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等问题。要注重从宏观层面研究共性问题,在试点措施的制度化方面下功夫,循序渐进、不断深化,把第一批改革试点搞好搞扎实。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要统筹兼顾,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改革。把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到改革开放总体布局中来谋划,妥善处理好这项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等各项工作的关系。要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对中央有明确要求的,要认真贯彻执行,拿得准的政策措施要大胆推进,一时看不准的可以继续深入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注意把握好工作节奏,对试点镇的选择要特别慎重,防止一哄而上。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有机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审慎实施,确保改革工作顺利平稳推进。
 
3.2 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31
3.2.1 中国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31
3.2.2 中国县域经济规模现状   34
3.2.3 县域经济质量对比分析   34
3.2.4 县域发展宜居性分析       38
3.3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8
3.3.1 财政负担过重   38
3.3.2 技术创新不足   38
3.3.3 思想观念落后   39
3.3.4 产业结构不合理       39
3.3.5 高等资源要素缺乏   39
3.3.6 政策体制性影响大   40
3.4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40
3.4.1 县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40
3.4.2 以城镇化推动经济发展   41
3.4.3 县域经济发展转型建议   43
3.4.4 壮大县域经济的政策建议       45
3.4.5 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思路       46
 
第四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50
4.1 主导产业驱动发展模式      50
4.1.1 农业主导型       50
4.1.2 工业主导型       50
4.1.3 第三产业驱动型       50
4.2 不同所有制组织驱动发展模式   50
4.2.1 集体经济主导型       50
4.2.2 民营经济主导型       51
4.2.3 产业集群引领模式   51
4.2.4 政企合作产业园区带动型       51
4.3 地方特色驱动发展模式      52
4.3.1 资源禀赋型       52
4.3.2 劳务经济型       52
4.3.3 外向经济主导型       52
4.3.4 承接产业转移模式   53
4.4 我国县域经济增长型模式及转变分析      53
4.4.1 增长型模式的形成   53
4.4.2 增长型模式的弊端分析   54
4.4.3 统筹发展型模式的特征   55
4.4.4 县域经济健康转型对策   56
4.5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实例分析   59
4.5.1 双流模式   59
4.5.2 增城模式   62
4.5.3 江阴模式   64
4.5.4 神木现象   73
4.5.5 晋江经验   78
4.6 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78
4.6.1 政策性因素       78
4.6.2 体制性制约因素       79
4.6.3 环境性制约因素       79
4.7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80
4.7.1 协调发展中实现产业升级       80
4.7.2 注重优势发挥与均衡发展       80
4.7.3 合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80
4.7.4 选择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       81
 
第五章 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整体分析      82
5.1 百强县总体发展现状分析   82
5.1.1 区域分布情况   82
5.1.2 总体发展特征   83
5.1.3 全国百强县排行       84
5.2 百强县发展变化特征分析   88
5.2.1 发展方式   88
5.2.2 空间格局   90
5.2.3 经济运行   90
5.2.4 产业结构   91
5.2.5 城镇化进程       91
5.3 中西部百强县发展现状分析      91
5.3.1 中部百强县分布       91
5.3.2 西部百强县分布       92
5.3.3 竞争力分析       93
5.3.4 重要性分析       94
5.4 “百强县效应”分析   94
5.4.1 集聚导向效应   94
5.4.2 区域崛起效应   94
5.4.3 科学示范效应   94
 
第六章 2014-2016年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96
6.1 2014-2016年浙江省县域经济总体发展状况    96
6.1.1 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96
6.1.2 浙江县域经济转型思考   97
6.1.3 首个国家级县域区域规划获批       98
6.1.4 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实力       98
6.1.5 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       100
6.2 浙江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分析      102
6.2.1 萧山模式   102
6.2.2 义乌模式   103
6.2.3 温岭模式   104
6.2.4 安吉模式   105
6.2.5 嘉善模式   106
6.2.6 鄞州模式   107
6.2.7 上虞模式   108
6.2.8 慈溪模式   109
6.2.9 玉环模式   110
6.2.10 云和模式 112
6.3 浙江省县域总部经济发展分析   113
6.3.1 总部经济理论简介   113
6.3.2 浙江县域总部经济发展概况   114
6.3.3 浙江县域总部经济发展动因   117
6.3.4 县域总部经济发展动因机理   119
6.3.5 浙江县域总部经济发展建议   123
6.4 浙江省部分市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128
6.4.1 德清县       128
6.4.2 长兴县       129
6.4.3 绍兴市       137
6.4.4 新昌县       138
6.4.5 安吉县       140
6.4.6 岱山县       149
 
第七章 2014-2016年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150
7.1 山东省县域经济总体发展状况      150
7.1.1 县域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50
7.1.2 优化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151
7.1.3 招商引资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153
7.1.4 特色产业支撑县域经济发展   155
7.1.5 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次中心       156
7.2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典型模式分析   157
7.2.1 农业产业主导型       157
7.2.2 产业集群带动型       159
7.2.3 区位优势型       160
7.2.4 资源推动型       161
7.2.5 特色经济型       161
7.3 山东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进及其动态影响机制分析   162
7.3.1 山东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162
7.3.2 计量模型及数据来源       162
7.3.3 空间计量的结果分析       163
7.3.4 计量结论及发展建议       164
7.4 山东省部分市县县域经济现状分析   164
7.4.1 寿光市       164
7.4.2 济宁市       175
7.4.3 龙口市       183
7.4.4 罗庄区       189
7.4.5 平邑县       196
 
第八章 2014-2016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205
8.1 湖北省县域经济总体发展状况   205
8.1.1 2015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205
8.1.2 2016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205
8.1.3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   211
8.1.4 湖北加快推进县域高速公路建设   214
8.1.5 湖北省完善县域地区电能供应系统       214
8.1.6 湖北进一步完善县域金融投资环境       216
8.2 2014-2016年主要市、州县域经济状况分析    217
8.2.1 宜昌市       217
8.2.2 襄阳市       218
8.2.3 荆州市       220
8.2.4 黄石市       221
8.2.5 黄冈市       222
8.2.6 孝感市       224
8.2.7 恩施州       227
8.2.8 十堰市       228
8.2.9 荆门市       230
8.2.10 鄂州市     231
8.2.11 咸宁市     232
8.2.12 随州市     234
8.3 2014-2016年典型县城县域经济现状及经验分析    236
8.3.1 建始县       236
8.3.2 京山县       236
8.3.3 宣恩县       239
8.3.4 巴东县       242
8.3.5 黄梅县       243
8.4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245
8.4.1 基础设施建设待提高       245
8.4.2 转型升级压力加大   245
8.4.3 区域竞争异常激烈   246
8.4.4 县域发展面临新挑战       246
8.4.5 县域经济的投资策略       249
 
第九章 2014-2016年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254
9.1 2014-2016年湖南省县域经济现状分析    254
9.1.1 发展态势良好   254
9.1.2 经济发展特点   255
9.1.3 发挥区位优势   255
9.1.4 着力转型提质   255
9.1.5 谋求特色发展   256
9.1.6 突出改善民生   256
9.1.7 存在主要问题   257
9.1.8 发展对策建议   258
9.2 湖南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分析   260
9.2.1 设立科技专项   260
9.2.2 加快经济发展   261
9.2.3 发展特色强县   262
9.2.4 财政专项扶持   263
9.2.5 重点政策解读   263
9.3 湖南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发展分析      265
9.3.1 县域发展的类型       265
9.3.2 特色重点县概述       265
9.3.3 农副产品加工业       266
9.3.4 特色制造业       266
9.3.5 文化旅游业       266
9.4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66
9.4.1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66
9.4.2 特色农业亮点纷呈   267
9.4.3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267
9.4.4 需求拉动作用明显   267
9.4.5 城镇建设快速推进   268
9.4.6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68
9.5 长沙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经验      269
9.5.1 县域经济取得的成效       269
9.5.2 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征       270
9.5.3 开创农村创客新平台       270
9.5.4 县域经济主要发展措施   271
9.5.5 发展经验的启示及借鉴   271
9.6 桂阳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经验      272
9.6.1 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272
9.6.2 优化结构扩规模       272
9.6.3 深化加工延链条       273
9.6.4 推动产业转型发展   274
9.6.5 夯实城乡一体化基础       276
9.7 湖南省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277
9.7.1 湖南贫困县域的基本情况       277
9.7.2 湖南贫困县域的主要特征       277
9.7.3 贫困县域的基本成因分析       278
9.7.4 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279
 
第十章 2014-2016年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282
10.1 吉林省县域经济总体状况分析 282
10.1.1 经济运行回顾 282
10.1.2 快速发展时期 283
10.1.3 放宽管理权限 283
10.1.4 典型经验分析 284
10.1.5 未来发展目标 284
10.2 吉林省与陕皖黑三省县域经济比较分析 285
10.2.1 地区生产总值对比分析 285
10.2.2 工业增加值对比分析     286
10.2.3 固定资产投资对比分析 287
10.2.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比     288
10.2.5 地方财政收入对比分析 289
10.2.6 城乡居民收入对比分析 290
10.3 长春市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291
10.3.1 长春市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回顾     291
10.3.2 2014年长春市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291
10.3.3 2015年长春市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293
10.3.4 经济建设项目推动长春县域发展 293
10.4 其他市、州等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经验 294
10.4.1 通化市     294
10.4.2 延边州     295
10.4.3 丹东市     296
10.4.4 抚松县     296
10.5 吉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建议    297
10.5.1 城镇化建设机遇     297
10.5.2 新型工业化战略     297
10.5.3 扶持龙头企业 298
10.5.4 发展循环经济 298
10.5.5 改善民生环境 299
 
第十一章 2014-2016年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300
11.1 2014-2016年辽宁省县域经济总体发展状况   300
11.1.1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回顾     300
11.1.2 辽宁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301
11.1.3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301
11.2 2014-2016年主要市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302
11.2.1 沈阳市     302
11.2.2 大连市     303
11.2.3 铁岭市     303
11.2.4 锦州市     304
11.2.5 本溪县     307
11.2.6 法库县     309
11.3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10
11.3.1 县域经济发展初始偏差 310
11.3.2 县域经济发展体制因素 311
11.3.3 县域经济发展产业因素 312
11.4 辽宁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建议     313
11.4.1 总体思路选择 313
11.4.2 主要发展措施 314
11.4.3 财政对策建议 315
 
第十二章 2014-2016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316
12.1 2014-2016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316
12.1.1 总体发展概况 316
12.1.2 南阳市县域经济发展     316
12.1.3 濮阳县县域经济发展     318
12.1.4 叶县县域经济发展 318
12.1.5 县域经济助力城镇化建设     319
12.2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320
12.2.1 工业推动型     320
12.2.2 产业集聚型     320
12.2.3 劳动经济型     321
12.2.4 开放带动型     321
12.2.5 农业产业化推动型 321
12.2.6 非公有经济推动型 322
12.3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聚区建设 322
12.3.1 产业集聚区亮点     322
12.3.2 经济新兴增长极     323
12.3.3 发展面临的问题     323
12.3.4 发展规划目标 324
12.4 郑州市县域经济“三化”协调发展分析 327
12.4.1 “三化”协调发展机遇 327
12.4.2 “三化”协调发展现状 328
12.4.3 协调发展的问题     328
12.4.4 协调发展的对策     329
12.5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332
12.5.1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32
12.5.2 积极推进县域各项改革 334
12.5.3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34
12.5.4 积极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     334
12.5.5 加快发展县域非公有制经济 334
12.5.6 健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335
 
第十三章 2014-2016年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336
13.1 2014-2016年陕西省县域经济总体发展状况 336
13.1.1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回顾     336
13.1.2 2014年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337
13.1.3 2016年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338
13.1.4 2016年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 340
13.1.5 陕西省县域经济考评政策     340
13.2 陕西省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343
13.2.1 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不足     343
13.2.2 陕西省县域金融经济发展现状     343
13.2.3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政策现状 345
13.2.4 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的建议 347
13.3 咸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347
13.3.1 咸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回顾     347
13.3.2 2014年咸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349
13.3.3 2016年咸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349
13.3.4 2016年咸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350
13.3.5 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351
13.4 陕西省其他市县县域经济的现状及经验分析 356
13.4.1 渭南市     356
13.4.2 吴起县     356
13.4.3 延川县     357
13.4.4 丹凤县     358
13.4.5 乾县 359
13.4.6 太白县     361
13.5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363
13.5.1 发展机遇分析 363
13.5.2 面临挑战分析 365
13.5.3 发展方向分析 365
 
第十四章 2014-2016年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368
14.1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综述 368
14.1.1 发展状况回顾 368
14.1.2 政策扶持情况 368
14.1.3 科技创新能力 369
14.1.4 县域城镇化率 369
14.1.5 县域生态环境状况 370
14.1.6 县域特色经济发展 370
14.1.7 县域金融支持意见 371
14.2 2014-2016年内蒙古部分旗县市区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376
14.2.1 霍林郭勒市     376
14.2.2 扎兰屯市 377
14.2.3 通辽市     378
14.2.4 阿荣旗     379
14.3 各类旗县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分析    380
14.3.1 城郊型旗县区 380
14.3.2 农区县域、牧区县域、半农半牧区县域     381
14.3.3 林区县域 381
14.3.4 各类旗县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建议 382
14.4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    383
14.4.1 拓展现代农牧业     383
14.4.2 推进新型工业化     384
14.4.3 推进城镇化建设     385
14.4.4 推进信息化建设     385
14.4.5 发展非公有经济     386
14.4.6 加强生态建设 386
14.5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387
14.5.1 优化政策环境 387
14.5.2 加大城乡投资 387
14.5.3 健全金融服务 388
14.5.4 改善消费环境 388
14.5.5 合理考核激励 389
14.5.6 推进扩权强县 390
14.5.7 破解人才瓶颈 391
14.6 内蒙古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划及政策导向 392
14.6.1 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392
14.6.2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393
14.6.3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395
14.6.4 推进县域公共事业发展 396
14.6.5 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397
14.6.6 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399
14.6.7 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400
 
第十五章 2014-2016年其他重点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402
15.1 东北及华北地区 402
15.1.1 黑龙江省 402
15.1.2 河北省     404
15.1.3 山西省     408
15.2 华东及华南地区 410
15.2.1 安徽省     410
15.2.2 江西省     411
15.2.3 广西自治区     413
15.3 西南及西北地区 415
15.3.1 贵州省     415
15.3.2 云南省     416
15.3.3 甘肃省     417
15.3.4 宁夏自治区     419
 
第十六章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化发展分析 422
16.1 相关理论概述    422
16.1.1 县域产业集群的内涵     422
16.1.2 县域产业集群类型 423
16.1.3 欠发达地区的划分 424
16.1.4 欠发达县域经济地位     426
16.2 欠发达县域经济及产业集群发展案例分析    428
16.2.1 案例省欠发达县域的界定     428
16.2.2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433
16.2.3 欠发达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433
16.2.4 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问题     434
16.3 产业集群化对欠发达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435
16.3.1 提升欠经济竞争力 435
16.3.2 促进县域经济增长 435
16.3.3 推进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     436
16.3.4 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     436
16.4 产业集群化在欠发达县域经济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437
16.4.1 存在的问题     437
16.4.2 发展的思路     441
16.4.3 对策及建议     441
 
第十七章 中国县域经济的前景及趋势分析(ZY SJ236)   444
17.1 宏观环境未来形势分析    444
17.1.1 国际经济发展趋势 444
17.1.2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449
17.1.3 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450
17.2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 452
17.2.1 重要地位 452
17.2.2 发展动力 453
17.2.3 促进因素 453
17.2.4 外部环境 453
17.3 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趋势预测 454
17.3.1 增长模式趋势 454
17.3.2 “富民强县”趋势 455
17.3.3 低碳环保趋势 455
17.4 “十三五”时期县域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456
17.4.1 概念经济转型和升级     456
17.4.2 产业发展市场化导向     457
17.4.3 注重区域定位与空间优化     457
17.4.4 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457

购买流程

  1. ⒈选择报告
    ① 按行业浏览
    ② 按名称或内容关键字查询
  2. ⒉订购方式
    ① 电话购买
    拔打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客服电话400-700-9383 010-80993936传真:010-60343813
    ② 在线订购
    点击“在线订购”进行报告订购,我们的客服人员将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
    ③ 邮件订购
    发送邮件到sales@chyxx.com,我们的客服人员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3. ⒊签订协议
    您可以从网上下载“报告订购协议”或我们传真或者邮寄报告订购协议给您;
  4. ⒋付款方式
    通过银行转账、网上银行、邮局汇款的形式支付报告购买款,我们见到汇款底单或转账底单后,1-3个工作日内;
  5. ⒌汇款信息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西潞园分理处
    帐户名:北京智研科信咨询有限公司
    帐 号:02000 26509 20009 4268

最新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