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定制服务 | 订购流程 |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热门搜索:汽车 行业研究 市场研究 市场发展 食品 塑料 电力 工业控制 空调 乳制品 橡胶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业观察 > IT通讯 >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研究

Tag:移动互联网  
  1 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
 
  1.1互联网发展的体系结构
 
  互联网,正是这样一个可以打破时空局限、交流各种信息的互动平台,使所有人都可能通过网络充分共享全社会的智慧。互联网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将能够满足人们更加开放、平等、自由的信息交流。图1概括了互联网的理念、体系架构及其具有的相关特性。
 
  如图1所示,为了实现“人人参与”的理念,互联网采用了“端到端透明性”的核心设计原则,即用户可以利用计算机、手机等终端的智能性产生各种信息,网络只是简单、“尽力而为”地传递信息而不做任何记忆与控制。这种俗称为“智能终端+傻网络”的体系架构有效简化了网络的功能,把信息处理和控制的复杂性最大限度地交给终端节点(包括服务器和用户),使用户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更广阔的创新空间,从根本上提供了人人参与互联网发展和创新的机会。
 
  1.2 互联网的典型技术特征
 
  在“人人参与”理念和“端到端透明性”设计原则的指导下,今天的互联网呈现出了以下典型技术特征。
 
  (1)开放性
 
  互联网支持端到端的业务与承载分离,提供标准的、开放的网络层接口,所有人都可以利用相关开放接口设计和提供任何业务和应用。
 
  (2)去中心化
 
  互联网是局部自治的,没有集中的资源管理和控制中心。
 
  (3)对等性
 
  互联网的网络节点与终端节点是对等的,终端节点之间也是对等的。
 
  (4)公平性
 
  互联网对不同用户、不同业务和应用的流量都提供“尽力而为”的公平服务。
 
  根据互联网试验科研、启动、应用发展的三个阶段,我国目前已进入应用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社会的多方指导,互联网向社会全方位渗透,网络融合趋势明显,安全问题日益严重,探寻技术演进已成为互联网健康发展的主要路线。三个阶段的典型特征见表1:
 
  2 中国互联网宏观发展状况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中国的网民总人数达到了13700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600万人,增长率为23.4%(见图2)。在历年调查中,这一年是网民数量增加最多的一年。尤其重要的是,这一数据使得网民数在中国13.1亿总人口中的比例占到10.5%,首次突破了10%。随着3G时代的临近,手机成为网民上网设备中的新兴成员,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中国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人数为17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12.4%,中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已经初具规模。这一数据代表着中国网民上网方式、上网终端设备的多样化发展。
 
  2.1 上网计算机数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总数已达5940万台,同2005年12月底相比,增加了990万台,增长率为20.0%,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数为590万台,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了60万台,同比下降9.2%;拨号上网计算机数为1820万台,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40万台,同比下降11.7%;宽带上网计算机数为3530万台,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290万台,同比增长57.6%。通过调查结果可见,虽然上网计算机总数持续增长,但专线上网计算机数、拨号上网计算机数呈现负增长,而宽带上网计算机发展迅速。如图3所示。
 
  上网计算机中,专线上网网民人数为2710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00万人,同比下降6.9%;拨号上网网民人数为3900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1200万人,同比下降23.5%;宽带网民人数为9070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640万人,增长率为41.1%;手机上网网民人数为1700万人(如图4所示)。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网民总数继续保持增长的情况下,使用专线及拔号上网网民数量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而宽带网民数保持高速增长。
 
  2.2 上网用户人数
 
  2007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增至16%,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2.1亿人,比上年增加了7300万人(如图5所示)。
 
  根据美国墨西哥大学教授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新事物的发展通常呈现S形,当普及率在10%—20%之间时,扩散过程会加快,直至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会慢下来。2006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是10.5%,2007年12月增至16%,中国正处于网民快速增长的阶段。
 
  以上分析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发展进入第三阶段的特征,同时也面临该阶段的挑战机遇问题。
 
  3 移动互联网的现状
 
  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骨干网目前主要覆盖全国31个省会及地市级城市,在网络层次上分为:骨干网核心骨干层、汇接骨干层、一般骨干层、网间互联节点。其中北京、上千层节点,沈阳、武汉、南京、成都、西点,核心骨干层节点和汇接骨干层节点实现跨省业务的有效疏通;其它节点作为骨干网的一般骨干层节点,负责转接各省业务。
 
  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骨干网为一个单独公有自治域,每个省网分别为一个私有自治域,分配私有自治域号。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骨干网与国际、国内互联网以及与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省网之间运行BGP-4路由协议。中国移动互联网骨干网域内路由协议采用IS-IS。
 
  CMNet省网基本上为双星型的两层组网结构,即省网核心层和地市接入层,典型的组网如图6所示。
 
  3.1 业务发展
 
  CMNet业务定位是:互联网接入业务、儒语音类业务、信息服务业务,资源出租类业务、儒VPN业务。
 
  互联网接入业务主要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基于固定、移动、无线等各种方式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的接入手段主要有:PSTN拨号接入、GSMCS口接入、GPRS接入、WLAN接入、专线接入(有线专线接入和固定无线接入两种方式),其中发展集团专线接入是业务发展的重点。
 
  厂话音类业务主要是指通过中国移动互联网能承载的语音通信类业务。主要包括VoIP业务、IP会议电话、网络电话/传真业务、IP800等语音增值业务。
 
  信息服务业务主要是指中国移动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该类业务主要包括:统一邮箱、电子商务、WAP业务、PDA Portal业务、梦网短信业务、彩信增值业务、KJava业务、多媒体会议、视频点播业务等。
 
  资源出租类业务是指网络运营者将其提供的部分网络资源提供给用户使用,收取网络资源的使用费用。
 
  IP VPN业务是指基于中国移动互联网为用户提供虚拟专用网络服务,为用户提供的虚拟专网与其它网络流量隔离。
 
  3.2 中国移动互联网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1)CMNet面临的挑战
 
  目前中国移动的儒城域网建设没有形成规模,与其它运营商相比差距较大,缺乏接入资源和接入手段,当前信息资源主要分布在电信/网通IDC上,移动与电信/网通的互联带宽限制了CMNet移动用户及宽带固网类用户的发展,同时需要付出大量的网间结算费用。
 
  (2)互联网资源匮乏
 
  各省CMNet的IDC规模小、用户少,缺乏对SP的吸引力,几年来移动IDC的发展几乎是处在停滞状态。未来电信运营商之间数据业务的竞争体现为对用户资源及基于儒的内容资源的争夺(包括3G时代的宽带移动通信)。
 
  (3)接入的问题
 
  在接入资源方面,网通占有先天的优势,其在固网业务中占有绝对优势;与中国移动相比,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铁通等运营商也在宽带接入方面占有优势。移动IP城域网是移动互联网省网在本地网的延伸,直接接入客户,提供业务,目前省内地市基本上没有建设移动IP城域网。移动的接入资源少,接入手段不足,因此基本没有宽带用户,互联网业务重点仅仅定位于集团专线用户。
 
  3.3 其他运营商的竞争
 
  (1)基于IP内容资源
 
  基于IP的内容资源大部分集中在电信、网通等固网运营商的IDC、CMNet IDC,固网运营商掌握绝对多数的内容资源。
 
  (2)用户资源
 
  CMNet以移动客户为主,宽带固网类客户资源少。尽管CMNet将集团专线定为重点发展业务,由于政策法规以及自身接入资源、内容资源的限制,CMNet的集团专线用户数量发展较慢,用户规模小。
 
  4 问题的分析
 
  4.1 应用场景的变迁带来挑战
 
  原因之一,用户群体的变化,互联网用户自律和彼此信任的基本假设在用户群体发生变化的今天已经不复存在,而网络的“端到端透明性”为安全攻击、病毒和其他有害信息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原因之二,应用目的的变化,互联网的规模化应用使得互联网的安全、商业模型和服务质量等问题成为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原因之三,产业链的变化,互联网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端到端的业务与承载分离使得网络基本成为透明的传输通道,业务实现与控制的权利和责任完全推向业务/服务提供商和用户。这一方面使得业务/服务提供商和用户承担过多的责任;另一方面导致业务的开发部署不需要网络服务商的参与,没有使网络服务商成为“利益攸关方”,打击了投资积极性,因而很多与网络属性密切相关的业务无法顺利开展。
 
  4.2 体系架构引发的问题
 
  基于“端到端透明性”的网络体系架构有很多优点,是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只有这种端到端的业务与承载分离,才能够提供完全开放的网络层应用开发接口,让用户都可以参与到互联网的发展和创新中去,同时大大提高网络的可扩展性。
 
  但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端到端透明性”在为互联网带来巨大发展优势的同时,也为互联网后来出现的很多问题埋下了几乎难以克服的隐患。在互联网应用场景发生巨变的情况下,现有体系架构使得网络缺乏可控性的弊端日渐凸现。
 
  5 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建设
 
  5.1 IP城域网建设
 
  根据互联网理念,互联网还将继续向国民经济各部门快速渗透,更加深刻地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加快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因此未来的互联网,还将坚持“端到端透明性”的体系架构,其技术特征仍然是坚持“开放性”、“去中心化”、“对等化”、“差异化”原则;在海量性、无界性、交互性、群体性、自主性等现有外在属性的基础之上,未来互联网将使所有用户体验到一个更加安全可信的、更高服务质量的、无所不在的和谐网络虚拟社会。
 
  根据上述互联网建设目标,未来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对网络资源的占有量上,包括传输、用户及内容。移动P城域网是中国移动IP专用承载网、CMNet在本地网(城域网)的延伸,直接接入客户,提供业务。业务主要定位于提供综合业务的接入与承载(互联网接入、厂专线、VoIP、视频通讯、3G等业务),并负责向CMNet骨干网和中国移动儒专网传送业务。因此加大儒城域网的建设力度,是CMNet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移动战略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移动向全业务运营领域进军、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现阶段积累移动IP城域网运营经验,可以为承载后续的3G、NGN等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移动的VoIP话路、3G/NGN IP中继、商业客户VPN、宽带信令等核心IP电信业务直接接入中国移动IP专用承载网。而对于固网类业务,如Internet接入、VoIP、视讯、本地儒专线等,由移动IP城域网提供综合业务接入,完成本地网范围内的承载,并根据业务类型的不同将其分别传送到CMNet骨干网和中国移动IP专网。
 
  5.2 业务发展定位
 
  随着全业务运营时代的到来,新时期IP网络要承载如下业务:
 
  ◆Internet业务,包括普通Internet业务、移动数据业务(如GPRS、3GPS)、电子商务等;
 
  ◆IP专线业务,包括其内部的数据、VoIP、视频通讯等多业务的承载;
 
  ◆实时会话型业务,如3GCS域业务、话音业务、视频通讯等;
 
  ◆IP信令业务,包括宽带信令信息承载(如MGCP、SIP、SS7)、SS7网的扩容等。
 
  (1)继续以发展集团专线为重点
 
  尽管我国专线上网用户、专线上网计算机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但是目前拥有网络的企业还只占少部分,多数企业信息化应用还处于单机应用为主的状况,信息的共享程度不高,市场空间仍然很大,移动运营商仍然掌握数量庞大的移动集团客户。因此要更牢固地绑定现有集团客户,争取发展更多集团客户,集团客户IP专线接入无疑将是有力辅助手段。集团客户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带宽和业务多样性的需求较大,从单一业务的提供到全业务运营客观上为中国移动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2)有条件地发展宽带用户
 
  如前所述,在网民总数继续保持增长的情况下,使用专线及拨号上网网民数量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而宽带网民数依旧保持高速增长;因此,结合IP城域网的建设,在条件允许的小区发展宽带接入用户,提供综合业务,缩小和其它运营商的力量差距,是CMNet业务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投入。张东红:本科,高级工程师。现任职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主要从事移动网络规划研究。